低空经济是蕴藏巨大潜力的“新蓝海”,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更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赛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低空经济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深入学习领会领导讲话精神过程中,关键在于全面理解低空经济生态全产业要素的发展理念,而厘清产业全要素与全产业要素、经济生态与生态经济、政策解读与政策落地这三大核心关系,正是把握这一理念的逻辑支点,对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厘清产业全要素与全产业要素的关系:夯实要素支撑,构建产业生态
在低空经济发展语境中,产业全要素与全产业要素是两个紧密关联却内涵不同的概念,二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体系。产业全要素聚焦“要素”本身的完整性,指向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各类基础条件和核心资源,是产业运行的“基本粒子”;全产业要素则强调“产业”的系统性,体现要素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渗透融合,是要素聚合的“有机体”。
产业全要素涵盖了低空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支撑要素,按照《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5)》的梳理,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如电动化动力系统、智能飞控技术)、基础设施(通用机场、低空智联网)、空域资源、人才储备、资本投入等六大核心维度。这些要素是低空经济的“底盘”,其质量和供给水平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起点。例如,深圳之所以能成为低空经济发展标杆,正是因为在空域政策创新、起降网络建设、人才集聚等全要素供给上形成优势,2023年其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
全产业要素则是在产业全要素基础上,实现要素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全产业链条的深度渗透与协同联动。低空经济作为多产业融合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并非单一要素或单一环节的孤立发展,而是通过“低空+”模式与物流、旅游、农业、应急等产业深度融合。湖北提出打造“地面设施网、智能信息网、飞行航线网、场景应用网、专业人才网”的“五网”体系,正是全产业要素发展理念的实践体现——通过要素在各产业环节的系统配置,推动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产业全要素是全产业要素的基础,缺乏优质要素供给,产业链融合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全产业要素是产业全要素的价值放大器,只有让要素在产业链各环节高效流动,才能释放“1+1>2”的聚合效应。发展低空经济,既要夯实技术、基建、人才等全要素支撑,又要推动要素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构建“要素完备、链条完整、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
厘清经济生态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坚持系统思维,实现绿色发展
领导讲话中强调的“低空经济生态”,蕴含着深刻的系统思维,需与传统“生态经济”概念明确区分,二者在理论内涵、关注重点和实践路径上存在本质差异,却共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目标。混淆二者关系,可能导致发展方向偏差——要么忽视产业发展的系统性,要么偏离绿色发展的底线。
从理论内涵看,“经济生态”是哲学层面的发展理念,将经济视为包含主体(人)、规范(制度)、文化、物质基础(自然生态)等要素的生命有机体,这些要素都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构成而非外部条件。具体到低空经济,其“经济生态”涵盖政策制度(空域管理、适航标准)、市场主体(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环境(人才培养、安全意识)、自然基础(空域资源、生态承载)等多重维度,强调各要素的和谐共生。湖北提出强化“合力意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要素保障、宣传推介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正是构建低空经济生态的具体举措。“生态经济”则是经济学概念,核心是实现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强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低空经济领域,生态经济体现为飞行器的绿色化(如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推广)、航线规划的生态化(避开生态敏感区)、运营过程的低碳化(新能源动力系统应用)等。欧盟通过“U-Space”计划推动绿色技术在低空领域的应用,正是生态经济理念的实践典范。二者的关系体现为“系统与重点”的统一:经济生态是包含生态经济的完整体系,构建良好经济生态必然要求践行生态经济理念;生态经济是经济生态的重要价值导向,为经济生态提供绿色发展支撑。发展低空经济,既要树立经济生态思维,统筹政策、市场、人才、生态等多重要素,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体系;又要坚守生态经济底线,推动飞行器技术绿色升级、运营模式低碳转型,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厘清政策解读与政策落地的关系:精准领会精神,强化执行效能
低空经济作为政策驱动型产业,从国家战略部署到地方具体实践,政策解读的精准度直接决定政策落地的实效性。领导讲话明确指出了低空经济的发展定位和工作要求,只有将“正确解读”与“有效落地”有机结合,才能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避免出现“政策空转”或“执行偏差”。
正确解读政策是前提,核心在于把握“战略定位、底线要求、实践路径”三个关键。从战略定位看,领导讲话明确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这要求我们从培育新动能的高度谋划发展,而非局限于单一产业增长;从底线要求看,“安全意识”被反复强调,政策解读必须坚守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数据安全的底线,这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实践路径看,政策明确了“技术攻坚、场景拓展、生态协同”的方向,《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5)》提出的“技术攻坚—场景反哺—生态协同”创新闭环,正是对政策实践路径的精准阐释。政策落地是关键,重点在于构建“细化配套、协同联动、试点先行”的执行体系。在细化配套方面,需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具体举措,如广东、安徽等地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低空基建,深圳推出20项支持措施优化发展环境,都是政策落地的有效实践;在协同联动方面,低空经济涉及军地协调、跨部门监管等复杂问题,建立公安、民航、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机制,是破解“政策落地中梗阻”的关键;在试点先行方面,深圳通过制度创新和场景试点,为全国政策落地积累了经验,体现了“先行先试、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
二者的关系是“知与行”的统一:正确解读是“知”,解决“为什么干、干什么”的问题;政策落地是“行”,解决“怎么干、干得好”的问题。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但仍面临政策协同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更需要我们精准解读领导讲话精神,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具体举措,通过“解读—执行—反馈—完善”的闭环机制,提升政策落地效能。
低空经济是全球竞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系统协同、要素完备、生态良性”。深入学习领导讲话精神,厘清产业全要素与全产业要素的支撑关系、经济生态与生态经济的辩证关系、政策解读与政策落地的知行关系,既是理论认知的深化,更是实践行动的指南。只要我们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统筹各要素、各环节、各领域协同发力,就一定能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