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理事会秘书处在京召开会议,对理事长一行近期深入广东、湖南多地,围绕文旅康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业生态建设及全国生态农产品数字平台及交易中心布局落地建设、中医药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生态建设、科教影视融合创新事业与产业生态建设等领域开展实地考察调研进行总结。此次调研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调研以“脚步丈量实情、对话破解难题”为核心,既全面掌握产业发展一手资料,也为后续整合资源、制定精准政策、推动产业综合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锚定需求,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寻路径
当前,产业升级、资源整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此次调研聚焦两大核心目的:一是打破信息壁垒,深入基层摸清各产业发展现状,为政策制定提供真实、鲜活的依据;二是聚焦痛点难点,探索文旅、康养、农业、环保、影视等产业领域的融合发展路径,助力资源优化配置,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最终实现各领域产业从“有基础”向“高质量”的跨越。
二、多领域产业调研实情:亮点与挑战并存
调研团队深入产业一线,对重点领域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梳理,既看到活力与潜力,也直面问题与短板。
从优势来看,各产业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形成独特发展动能。文旅、康养产业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优越的自然环境,通过创新项目与特色线路激活发展活力;制造业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农村农业产业生态化、中医药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有特色,在农产品加工、中医预防与康复服务等领域构建起广泛基础;科教影视产业生态创新融合助力各业发展形成庞大文化数字资产基础,在当今以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然而,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共性与特性挑战。在共性问题上,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技术、人才短缺困境,创新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不足;各产业均存在资源整合度低、协同效应弱的情况,制约整体升级。特性挑战中,文旅产业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康养产业顶层设计缺失,品牌影响力有限;农村产业化规模小、技术应用浅;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化进程缓慢,成为产业迈向高端化的阻碍;科教影视产业在产品开发产业升级合力攻关等方面高端人才稀缺,配套体系尚不完善。这些问题亟待通过优化政策支持、强化资源统筹、完善产业生态等措施加以解决。
三、调研核心价值:从“察实情”到“明方向”的三重突破
此次深度调研不仅是对基层现状的“全面扫描”,更实现了从发现问题到规划路径的闭环,沉淀出三大核心价值。
1. 沉浸式调研,摸清基层实情与诉求:调研团队不走“走过场”,而是深入企业车间、农村田间、文旅项目现场,既听基层负责人的发展汇报,也收集企业员工、农户的真实诉求。这种“听真话、看实景”的方式,让后续政策制定摆脱“悬浮感”,能精准对接基层在“人才、资金、技术”上的核心需求。
2. 靶向式探讨,破解产业痛点难点:针对不同领域的差异化问题,调研团队与基层展开“一事一议”的精准沟通:对制造企业,聚焦中小企业目前的生产现状,探讨资源对接与协同升级方案;对中医药产业生态,围绕融合创新,商议产学研合作路径;对农村产业化,针对数字平台建设,规划科技赋能举措。这种“问题导向”的探讨,为后续解决难题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
3. 前瞻性研判,明晰后续工作方向:通过调研,团队对各产业的“潜力点”与“制约点”有了清晰认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重心——政策资源优先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农村产业数字化提升倾斜;以“创新+融合”推动文旅与教育、康养与医疗深度联动;在中医药、科教影视等特色领域整合资源,打造优势品牌。这份“心中有数”,让后续工作告别盲目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铺就清晰路径。
四、调研成果转化:以精心施策推动发展实效
此次产业调研的最终目标,是将“一手资料”转化为“精准政策”,将“调研思路”落实为“发展成果”。后续工作中,需以调研发现为指引,重点做好三方面:一是制定差异化政策,针对不同产业痛点出台专项支持举措,避免“一刀切”;二是推动资源整合,搭建企业、高校、政府间的合作平台,破解人才、技术、资金瓶颈;三是强化跟踪问效,建立调研成果落地反馈机制,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取得实效。
从实地考察到会议总结,从发现问题到规划路径,此次在粤多地调研既是对基层发展的“全面体检”,也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症下药”的关键一步。未来,唯有持续扎根基层、精准施策,才能真正推动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能。